劉基的歷史功績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
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他主要乾了如下六件大事: (1)幫助國主
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
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
朱元璋為左副元帥。
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後,
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彼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
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2)協助
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
朱元璋起於淮右,渡江後,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侷限於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
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
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朱元璋採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鬥。
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只,攻下太平,進駐採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
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餘。由於雙方力量對懸殊大,
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儲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
劉基一人張目不言,
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徵求意見。
劉基說:“主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佈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
朱元璋聽了
劉基這番獨見後,乃定征伐之計。
劉基勇氣奮發,計劃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並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訊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並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
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船三百隻於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兗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餘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 三年後(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
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
劉基始終和
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
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
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立即拉起
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
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
朱元璋仍在指揮戰鬥,士兵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 (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並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後,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
朱元璋及時行樂,
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
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後,
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義子說情,
劉基仍將李彬奏斬。
劉基還諫止營建東都,提醒
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未可輕也。” (6)六十一歲告老還鄉,勸
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後上奏
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迴圈,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
朱元璋打天下,後三件可謂幫助
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
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