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籍
司馬遷著《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名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的集解引《呂氏春秋》講:東海上,乃“東夷之土”。東夷指當時東方各少數民族,東夷之土,即泛指淮河中下游這些少數民族居住之地。其先祖伯夷幫助大禹治水很有功勞,受封在呂國,《辭海》有一條古呂國在南陽的記載:呂,古國名,作甫,亦稱有呂,姜姓。傳為四嶽之後。在今河南南陽西,春秋初年為楚所滅。而呂國何地也成了
姜子牙故里之爭的焦點。 出生地 關於
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史料中都沒有確鑿可信的記載。《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今河南省衛輝市)也;”《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
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
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漢代的“海曲”在今山東日照一帶,“莒州”也在今日照下轄的莒縣一帶。據此,一般認為
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在今山東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 身世
姜子牙的家世是顯赫的,但是其出身卻是低微的。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提到他遇周文王之前曾經做過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販。《戰國策·秦五》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
尉繚子》說:“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韓詩外傳》說:“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居於朝歌。”漢代
劉向的《說苑·尊賢》也說:“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這些文獻雖然語焉不詳,說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
姜子牙垂暮之年還曾在棘津做過賣吃食的小販,在朝歌當過屠夫。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
姜子牙曾經是夫入婦家的贅婿,後來因為不擅生計而被老婦逐出家門。《戰國策·秦五》說他是“齊之逐夫”,高誘註解說是“為老婦之逐”,即
姜子牙是作為贅婿被老婦逐出的。
劉向也說“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說苑·雜言》),最後被老婦逐出家門,所以說“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說苑·尊賢》)。 還有一些文獻提到,
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經在商紂王朝中擔任過官職,後來因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無道而離開,過了一段遊說和隱居生活。《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說:“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西伯。”至於
姜子牙事紂、遊說和隱居的具體細節,歷史文獻中都鮮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