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那個崇文讀經、吟詩填詞的主流時代,理科被視為末學,甚至被譏為旁門左道。在這樣的背景下,
沈括(1031—1095)卻是個文化、科技通人,一生從事的研究領域極為宏闊。《宋史》評價他說:“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沈括在官場的蹭蹬和學術上的成就, 幾乎都可以從他的性格中找到解釋。他這人好學,喜歡研究各種新奇東西,幹活兒好動腦子,所以,在做主管治河、天文工作的技術官員時,在做依靠地理學知識的外交談判使節時,也能不辱使命。但他缺少殺伐決斷的實際軍政才能,所以在做邊境軍政“一把手”時難免失敗。在政治活動中,他的人格缺陷很明顯,他與
王安石本是世交,
沈括父親的墓誌銘就是
王安石寫的,在
王安石當政時,
沈括曾是他變法的支持者。但在
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後,
沈括又曾上書反對過
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導致
王安石復出後,罵
沈括是“小人”。這樣,
沈括成了在新舊兩派都討不到好處的人物。他和
蘇軾的關係也不好,很可能是出自某種“文人相輕”的心態,也許他認為
蘇軾所擅長的詩詞文賦、書法文墨之類的東西算不上什麼,總之,不知出於什麼動機,他參與到了迫害
蘇軾的“烏臺詩案”中,羅織罪名、攻擊
蘇軾,這又令後世一大批
蘇軾的擁躉,對
沈括的政治人品大加撻伐。 但他最大的長處是好學,而且沒有任何知識視野上的偏狹,他不像當時主流士大夫那樣,輕視在社會底層工作的工匠、水手,所以,記錄下了布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和水手們航海用的指南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兩大發明是靠
沈括的記錄而揚名於世的。對於延安老百姓使用的石油,他不僅記錄,而且還親自動手做實驗,用石油製做墨錠。從這方面來,他至少是位實驗科學家。與
蘇軾、
朱熹這些大文人不同,他對於數學有著出奇的興趣,所以在數學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平心而論,論治學的淵博程度以及對人民實際物質生活的貢獻來講,
沈括比
蘇軾、
朱熹之輩強多了,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名氣卻沒有這兩位大,只能說明古代中國是多麼缺少科學的傳統。 紹聖元年(1094年),65歲的
沈括竟真的追隨亡妻而去。臨死前,
沈括交代長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將他的遺體歸葬在故鄉浙江杭州錢塘的龍居里。
沈括作為官吏是失敗的,為人也是失敗的,但作為科學家卻是成功的,也正因這種成功,使我們對這位有著瑕疵的古代科學家仍然懷有一種崇敬之情。 英國科學史家
李約瑟評價
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和“中國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