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苦學
蔣士銓先世姓錢,居浙江湖州府長興縣(今湖州市長興縣)九里瀧庵畫溪頭。明末甲申(1644年),祖父錢承榮9歲,因避兵亂與家人失散,隨人輾轉流落鉛山縣永平鎮,為邑長蔣某收為子嗣,從此宗
蔣氏。 清雍正三年(1725年 )十月二十七日(12月1日)雨夜,
蔣士銓降生於南昌垣東街小金臺前舊宅,適逢響雷,因得乳名“雷鳴”。他的父親蔣堅是位秀才,性好任俠,擅長刑名之學,有古烈士遺風,曾長期佐幕于山西澤州,屢雪疑案,為當世所重,著有《求生錄》四卷,《晉昌紀獄》二卷,《鐵案》、《劍旁詩》、《書法指南輯說》各一卷。他的母親鍾令嘉也知書識禮,工詩善文,著有《柴車倦遊集》。士銓出生時,家境清寒,但父母的知書識禮,卻使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蔣士銓四歲時,他的母親便斷竹篾為波磔點畫,攢簇成文,教之識字。稍稍長大後,即教以《四書》、《禮記》、《周易》、《毛詩》等經,使他能夠背誦。母親教子得法,且課督甚嚴,酷暑嚴寒,未嘗少倦。甚至在病中,仍書以唐詩貼四壁,母抱士銓行走其間,教之低吟以為戲。 十歲時,父親擔心他讀書膝下,難免為平常兒,他日為文,亦不免
書生態,便將他縛於馬背,隨他歷遊燕、趙、秦、魏、齊、梁、吳、楚間,讓他目睹崤函、雁門的壯麗,歷覽太行、王屋之勝景,隨後安排他就讀於澤州鳳台秋木山莊之
王氏樓中。鳳台
王氏是富甲一方的大戶,樓接百棟,書連十楹,家藏圖書非常豐富,
蔣士銓在這裡可以盡閱所藏,打下深厚的文學根底。十五歲,始就外傅,受業 於王允升先生,修習完成了《詩》、《書》、《易》、《三禮》、《三傳》等九經,同時開始學習作詩。
蔣士銓十五歲學詩,是從
李商隱開始的。
李商隱之詩格調濃豔,文字華美,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迎合了
少年蔣士銓的需求,他愛之讀之,數年中積下了不少的模仿之作。十九歲這年的秋天,
蔣士銓於病中咳嗽不能臥,一天晚上獨坐繩床,見皎月穿窗,戚然而思,忽有所悟。於是強撐病體,起床點燃殘燭,檢出屜中所藏淫靡綺麗之書數十冊,並所作豔詩四百餘首,盡焚於庭中。又向天泥首悔過,發誓斷除妄念。第二天買回《朱子語類》,細加研讀,安排好日程自學。經過三個月的自我反思,他的病居然痊癒了。
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蔣堅舉家南下,為士銓聘南昌
張氏女,第二年冬天,他們結了婚。婚後,
蔣士銓隨父歸鉛山老家,就讀於永平北門張氏塾中。這年,正值殿撰金德瑛督學江西,來鉛山,他讀到
蔣士銓詩卷,深以為奇,拔補他為弟子員,對他的試卷給了這樣的評語:“喧啾百鳥群,見此孤鳳凰,將來未可量也。”此後,士銓便從學於金師,“船窗署齋,一燈侍側,凡修己待人之道,詩古文詞所以及於古,孜孜誨迪,未嘗少倦”,一年中他隨金師遊歷了撫州、建昌、吉安、贛州、南安、瑞州等地,廣結江西名士,學識大長,詩名浙著。金德瑛曾作詩讚譽他:“蔣生下筆妙天下,萬馬瘖避驊騮前。……老夫蒐羅士如鯽,得爾少雋喜成顛。” 入仕求退
蔣士銓22歲中舉,26歲元旦之夜,家中存米僅五斗,生計茫然。初二日,鄱陽縣知縣黃荻村遣人持南昌知縣顧錫書信到
蔣士銓家,請他擔任《南昌縣誌》的總纂,他應邀到了南昌。歷時二年,《南昌縣誌》成書,28歲,在南昌東街水口巷買了一所住宅,名之為“藏園”,當年移家於此。
蔣士銓從二十三歲開始北上求仕,卻並非一帆風順。他先後三次進京赴考,都未能遇,直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三十三歲才得中進士。但那時中了進士,是不能馬上授官的,還得入庶常館為庶吉士,三年散館,才能授官。他在庶常館熬過了三年“尚習雕蟲業”的痛苦生活,終於散館,欽取第一,授翰林院編修。這以後四年中,他曾擔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續文獻通考纂修官,一直供職於翰林院,久久未得升遷。他的“我生不願作公卿,但為循吏死亦足”的願望也得不到實現,於是,便於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毅然辭官南歸了。
蔣士銓好不容易踏上仕途,為什麼又匆匆忙忙辭官呢?其中原因,各書所載未詳。他自撰的《清容居士行年錄》中提到:“裘師穎薦予入景山為內伶填詞,或可受上知,予力拒之。八月遂乞假去,畫歸舟安穩圖。”裘師指裘曰修,是蔣的江西同鄉,時為工部侍郎,以治水有方深得
乾隆器重,所薦之事當非虛妄。但裘既為同鄉友人,應當瞭解
蔣士銓的志趣所在,恐不致為有可能“受上知”而薦他去“為內伶填詞”。即使所薦非所願,
蔣士銓恐怕也不致因“力拒”而辭官。裘曰修死後,家人請
蔣士銓為作墓誌,猶對他推崇備至,可見友情之深。因而此說恐為託詞,不足為據。 而《鉛山縣誌》有載,
蔣士銓名震京師後,“有某顯宦欲羅致之,士銓意不屑,自以方枘入圓鑿,恐不合,且得禍。鐘太安人亦不樂俯仰黃塵中,遂奉以南旋。”某顯宦指誰?各書均無記載。惟
徐珂《清稗類鈔》及《清朝野史大觀》直言
蔣士銓“以剛介為和珅所抑”,然和珅用事在
乾隆四十二、三年以後,此說或出於猜測。 今查
趙翼《送蔣心餘編修南歸》詩,有“敏捷詩如馬脫銜,才高翻致謗難緘”之句,且自注曰:“有間之於掌院者,故云。”又王文治送
蔣士銓離京詩曰:“亦有達官遭面斥”、“難免謠啄加蛾眉”。
趙翼、王文治與
蔣士銓同居翰林院,官編修,說他嘗面斥達官而遭謠啄於掌院之前,絕非無中生有。同詩,趙又言:“世謂灌夫能罵座,我援瀧吏勸書紳”,引《史記》灌夫使酒罵座而遭禍之事,勸蔣急流勇退並要他牢記此話。可見,讒間之事當必有。
蔣士銓一生秉性剛直,磊落嶔崎,
阮元說他“遇不可於意,雖權貴幾微不能容。”很可能就是以面斥達官一事為依據的。這種個性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長期抑鬱下僚,久不升遷。他曾在《賀新涼· 疊韻留別紀心齋戴匏齋》詞中說:“ 袞袞 諸公登臺省。看明時,無闕須人補。不才者,義當去。”分明是激憤之情見於言表。綜合以上看,
蔣士銓的辭官,當為面斥達官而致謗遭讒於掌院,因而長期抑鬱下僚,自覺官場汙濁,憤而求去的。 南歸講學
蔣士銓辭歸後,沒有返回江西老家,而選擇了虎踞龍蟠的金陵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這原因一是鉛山“本無田裡可躬耕”,二是他所敬仰的詩人
袁枚住在金陵。
蔣士銓與
袁枚的訂交頗有戲劇性,二十年前,
蔣士銓過南京燕子磯,曾題兩詩於宏濟寺壁,末署“苕生”二字。
袁枚往揚州,經過其寺,看見僧壁題詩,以為絕佳。歸訪年餘,後聽熊滌齋先生告以“苕生” 姓蔣,名士銓,江西才子也,且為通其意。然而他們卻一直沒有機會見面,直到
蔣士銓辭官歸寓金陵,他們才見面訂交。後來,
袁枚把這段經過錄入了《隨園詩話》。三是“鐘山本姓蔣”,他願意仿效前人,留下“六代江山兩寓公”的佳話。 但是,
蔣士銓在南京與
袁枚相聚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
乾隆三十一年,他應浙江巡撫熊廉村之聘,主紹興蕺山書院講習。在這裡,他有機會結交任處泉、劉文蔚等越中詩人,與“越中七子”尋幽探勝,詩酒周旋,他在這裡度過了六個春秋。
乾隆三十七年,他又應揚州運使鄭大進之聘,主持揚州安定書院。在這裡結識了“揚州八怪”中之羅聘和畫聖王石谷,他們談詩論畫,吟詠山河,交流藝術思想,批判社會現實,創作了大量作品。十年的教育生涯,是詩人創作的豐收季節,也是詩人創作風格的成熟階段,他的詩從“以少陵昌黎為宗”,到“兼取蘇黃”,至此則進入“脫去依傍而為我之詩”的新階段。他的戲曲創作也在這期間完成了《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樓》、《臨川夢》等重要劇目。 由於慈母的逝世,
蔣士銓離開了揚州,奉母歸葬於鉛山之鵝湖山下。家居服衰期間,他積極向鉛山縣邑宰建議,修文峰塔,開焦溪壩,興修紫溪黃柏坂水利,潤田六千畝,建試院,開縣東兩耳門以利群眾來往,皆被採納實施。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乾隆皇帝南巡,賜詩彭元瑞。稱彭與蔣為“江右兩名士”,並屢問及之。訊息傳來,詩人感激涕零,於是,57歲力疾起官,充國史館纂修官,記名以御史補用,修《開國方略》,計十四卷。59歲得風痺之疾,半體偏廢,“二豎忽相厄,末疾醫莫瘳。右體從此廢,語言為伊嗄”,留滯京中六年,最後以病辭歸。三月,
袁枚來訪。臨別時,
蔣士銓囑
袁枚為他作墓誌銘,並要袁為他的詩集作序。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二十四日(4月3日)病逝於南昌藏園,終年61歲,後歸葬於江西省鉛山縣永平鎮文家橋。
蔣士銓著有《忠雅堂集》43卷,包括文集12卷、詩集27卷及補遺2卷,詞集2卷、還附有南北曲。
蔣士銓也寫詞和散文。此外他還是位重要的戲曲作家,他寫成雜劇、傳奇戲曲16種,均存。其中《臨川夢》、《冬青樹》等9種,合稱《藏園九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