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 其政績,《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在武裝鎮壓商紂王子武庚、周武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及東方各國武裝反叛以後,“制禮作樂”,制定和完善宗法、分封等各種制度,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周公以商朝滅亡和“三叔”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鑑,特別重視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無逸”等,主張充分發揮“頌”“誥”對奴隸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並提出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他一生禮賢下士。其言論,散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孔子推崇周公,嚮往周公的事業,盛讚周公之才,讚歎“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
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儒效》篇中讚頌了周公的德才。漢朝的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唐朝的
韓愈為闢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自此以後,人們常以周孔並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總之,言孔子必及周公,是古代尊崇周公的情況。這種尊崇除了政治上的某種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則反映了古人對西周優秀文化的珍視,以及對周公這位偉人的真誠敬仰。這在歷史上曾為繼承、弘揚與發展中國優秀文化起過積極作用。 周公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傑出開創者。孔子與周公在教育思想上存在著淵源關係,在教育實踐上也存在著繼承關係。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曾起過巨大作用。
周公旦:姬姓,名旦,也稱叔旦,周朝第一位周公,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