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七年丁巳(1857) 七月二十一日。 生於湖州埭溪上彊村。夏孫桐《朱孝藏墓誌》。 咸豐十年庚申(1860),四歲。 隨家人從故鄉湖州埭溪來到蕭縣。《歸安縣誌》稱,大約在咸豐庚申(1860)二月,太平軍圍湖,其鄉埭溪“遭兵火尤甚,居民什不存一,村墟寥落”。這裡所謂的“庚申二月,粵匪竄湖郡”的史事,指的是太平軍在1860年二月為了解除天京之圍而對浙江的一次用兵。是年正月末,李秀成率部將陳坤書、譚紹光等從安徽蕪湖出發,至南陵合左軍主將李世賢所部,取道皖南,攻入浙境。二月十二日,攻佔長興之後,由李世賢率部圍攻湖州,用以牽制清軍,這是太平軍首次圍攻湖州。至三月下旬,太平軍即解圍而去。而大約就在這個“吳越方被寇亂”的時候,朱氏舉家開始從其父客幕於蕭縣。 同治三年甲子(1864),八歲。 朱氏改名祖謀。 光緒元年乙亥(1875),二十歲。 隨父候補知州來到河南。《朱公行狀》:“光緒初,(
朱孝臧又)隨官大梁”。之後幾年,他除了參加取得鄉試資格的各類考試之外,基本上是隨侍其父幕遊仕宦生活的。 光緒八年壬午(1882),二十七歲。 中舉,翌年進士。據《朱公行狀》雲:“壬午,癸未聯捷,成二甲一名進士。”接下來十三年的時間裡,歷任編修、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總纂總校、戊子科江西副考官、戊戌科會試同考官等職。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四十歲。 重新回到京師在會典館任職。當時任御史的
王鵬運倡舉詞社,
鄭文焯《比竹餘音·木蘭花慢》序雲:“半塘前輩咫村詞社,詠京師勝蹟。”早年彊村就與
王鵬運交好,正如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論述彊村雲:“少時隨宦河南,遇
王鵬運,交相得也。”因此,半塘舉詞社,彊村也應邀加入。自此彊村開始專工於詞,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的詞學淵源,正是半塘老人引導的結果。時值國事日非,外患日亟,身經亡國之痛的他在許多詞作中寄託了國家之慨。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四十一歲。 於葦灣作詞感發國事。時距甲午戰敗三年,沙俄與德國假借調停之名,垂涎我國的旅順、大連、膠州灣。有詞《長亭怨慢·葦灣重到,紅香頓稀;和半塘老人》“盡消盡涉江情緒。風露年年,國西門路。紺海涼雲,昨宵飛浣石亭暑。乳蟬高柳,悽咽斷、賓洲譜。莫唱惜紅衣,算一例、飄零如雨。 遲暮。隔微波不恨,恨別舊家鷗侶。青墩夢斷,枉贏得、去留無據。試巡遍、往日闌干總無著,鴛鴦眠處。勝翠蓋亭亭,消受斜陽如許。”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四十二歲。 移居上斜街查查浦故居,鄰小秀野草堂。《朱公行狀》:“上斜街新居,是查德尹先生的住宅。”是年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慘遭殺戮,彊村與六君子之一劉光第有舊,遂作《鷓鴣天·九日豐宜門外過裴村別業》“野水斜橋又一時,愁心空訴故鷗知。悽迷南郭垂鞭過,清苦西峰側帽窺。 新雪涕、舊弦詩,喑喑門館蝶來稀。紅萸白菊渾無恙,只是風前有所思。” “裴村”就是劉光第的字。徐世昌《晚晴簃詩話》雲:“朱古微侍郎與裴村為同歲生日,重其人,並重其詩,謂有少陵意境。”裴村於八月十三日遇害,此詞作於“九日”,時隔二十五、六日,過舊友別業,有感而發。 光緒二十五年已亥(1899),四十三歲。 按吳熊和《〈彊村叢書〉與詞籍校勘》稱,是年與
王鵬運合作校刊《夢窗詞》,這是彊村校詞之始。《夢窗詞》也是最能說明“校詞之難”的一部書。 是時,先生還與張仲炘交往頗密。作詞《烏夜啼·同瞻園登戒壇千佛閣》“春雲深宿虛壇。磬初殘。步繞松陰,雙引出朱閣。吹不斷。黃一線。是桑乾。又是夕陽無語、下蒼山。”張仲炘字慕京號次珊,又號瞻園。“戒壇”,寺名,又稱戒臺寺,為中國三大戒臺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罈”之譽。是年早春的傍晚,先生與詞友張瞻圓在戒壇寺登覽志感,寫下此詞。此外還有詞作《瞻圓前輩見示酒邊新作,半塘和之,蒙復繼聲,用清真韻·氐州第一》一首,《瞻圓約為西山之遊,寒陰滯人,屢阻攜屐,雪後引眺,賦比作簡·三姝媚》一首,可見祖謀與瞻圓過從甚密。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四十四歲。 秋,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西太后挾光緒帝逃亡西安。當時祖謀困居在宣武門外校場頭條衚衕,
王鵬運的“四印齋”寓所,與
王鵬運、劉福姚一起填詞書法家國之恨。《鷓鴣天·庚子歲除》“似水清尊照鬢華。尊前人易老天涯,酒腸芒角森如戟,吟筆冰霜慘不花。 拋枕坐,卷書嗟。莫嫌啼煞後樓鴉。燭花紅換人間世,山色青迴夢裡家。”也是其中一首。此調舊刻共有兩首,據其中第一首序雲:“‘好友同居亦當家’。 庚子歲除,與忍庵同居四印齋,驚翁詞成索和,遂拈此作歇拍,蓋樂句事情,適相和也。”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四十五歲。 被提升為禮部侍郎,不久便兼任吏部侍郎。《朱公行狀》:“辛丑迴鑾後,遂擢禮部侍郎,召對稱旨,有留心外事之褒。尋兼吏部侍郎。”《光緒東華祿》:“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以朱祖謀為禮部右侍郎。”夏,半塘與孝藏分別,出都,此後兩人透過書信來往保持聯絡。半塘甲辰五月致彊村雲:“自辛丑夏與公別。”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四十六歲。 秋,出任廣東學政。《朱公行狀》:“是秋,簡放廣東學政。”及閏枝《悔龕詞·霜葉飛》序雲:“壬寅展重陽,天寧寺餞古微督學廣東,用夢窗韻。”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四十七歲。 官廣東學政,視學至嘉應州(今梅縣)。春,曾與當時放歸在家的
黃遵憲相聚。有詞《摸魚子》題雲:“梅州送春,時得輦下故人三月幾望書”一首,《燭影搖紅》題雲:“晚春過黃 度公人鏡廬話舊”一首。 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四十八歲。 仍任廣東學政。是秋九月,他利用出任廣東學政的機會遊覽香港。作詞《夜飛鵲·香港秋眺懷公度》“滄波放愁地,遊輕回,風葉亂點行杯。驚秋客枕,酒醒後、登臨倦眼重開。蠻煙蕩無霽,天香花木,海氣樓臺。冰夷漫舞,喚痴龍、直視蓬萊。多少紅桑如拱,籌筆問何年,真割珠崖?不信秋江睡穩,掣鯨身手,終古徘徊。大旗落日,照千山、劫墨成灰。又西風鶴唳,驚笳夜引,百折濤來。” 是年,
王鵬運病歿。先生得知此訊息後,作《木蘭花慢》序雲:“程使君書報半塘翁亡,翁將之若耶上冢,且為西湖猿鶴之問,遽逝吳中,賦此寄哀。”足見兩人之深厚交誼。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四十九歲。 是年,祖謀在廣東任職時,為友人朱敬齋送行。作詞《琵琶仙·送朱敬齋還江陰》雲:“殘酒辭春,渺千里、岸草徵袍同色。離緒輕結柔楊,絲絲怨行客。茸帽底、暄風暗咽,愁滿、亂雲江國。越縵離聲,吳舟雙俊約,須記今夕。 是蠻海、飄泊歸來,甚臨別天涯又寒食。顛倒玉殤無味,苦低垂頭白。人意比,飛花更嫩,怕隔年、冷了詞筆。好趁 甲光陰,嘴君重碧。” 任廣東第三年,因與總督意見不合,引疾去官。《朱公行狀》:“乙巳,以修墓請假,離學政任回籍。”《墓誌銘》雲:“會與總督齟齬,引疾去。”有《西平樂·別西園作》一首為祖謀去官之前所做,借道香港,經水路北歸時,作詞《清平樂·夜髮香港》“舷燈漸滅,沙動荒荒月。極目天低無去鶻,何處中原一發? 江湖息影初程,舵樓一笛風生。不信狂濤東駛,蛟龍偶語分明。”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1906),五十歲。 解職北歸後,估計居住於蘇州吳門,往來於上海與蘇州之間。《朱公行狀》:“是年,遂以病乞解職,卜居吳門。”
王鵬運客死蘇州。孝臧哭之以詞,有《慶春宮》、《木蘭花慢》、《哨遍》、《八聲甘舟》諸闋皆為悼祭半塘所作。而《木蘭花慢·歲除苦雨,兀坐篝燈,賦此遣懷》尤見悽絕。“洗梅根墮粉,換年事,雨聲中。看蜜炬籠花,糝盤添勝,圍幕香重。樓東。曙鴉未起,黯歌塵,猶顫好簾櫳。吟與玉箋旋引,曲遊金埒還慵。 歡悰。半冷翠盤龍。多事買吳篷。笑黃柑未擘,洗妝清靨,慣溼東風。相逢,鏡屏夢底,問歲寒、宮袖幾時紅。雙舉流霞漫動,老懷翻惱瓊鍾。”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五十一歲。 孝藏寓居蘇州已一年有餘,《鄭叔問年譜》:“朱古微侍郎卜居吳城小市橋東聽風園,先生為相陰陽,練時日,且舉宋詞人吳應之故事,詞以張之。”後居上海,與鄭公交往頗為密切。《鄭孝胥日記》載:“光緒三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朱古微邀至庭筠裡花鳳英家,未能往。五月十七日晨,過嘯桐。……過朱古微。五月廿三日晨,過朱古微。六月十一日晨,過朱古微,同視
楊彝卿、李畲曾,不遇。六月十三日,與檉弟俱赴朱古微之約於庭筠裡綴春閣,呼本堂繡雲閣花如蘭、金小菊及同春坊縹緲樓等。六月十四日,李拔可約至一枝香午飯,晤古微、伯潛、幼點、惠亭、子有等。六月十六日午後,與朱古微、拔可、稚辛同至清和坊花如蘭家鬥牌,至十一點乃散。七月十二日, 淇泉亦宴客於樓下,於座晤朱古微。席散,偕古微步月至立憲公會,與孟庸生談久之乃去。七月十四日,嘯桐邀同古微鬥牌。九月初五,過朱古微。可見祖謀在這一年裡,還經常往來於蘇州與上海之間。作詞《驀山溪》、《渡江雲·滬上遇伯弢,旋復別去歌酒相勞,聲為此詞》諸闋。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五十二歲。 年初居上海,與鄭公往來密切。《鄭孝胥日記》:“正月初四,又過朱古微談。飯後,過中國公學。與古微同照相,遊張園,返同過雲帥。正月初十,朱古微來。[1128]二月初七夜,宴客於花如蘭家,客為夏劍丞、朱古微、沈友卿、嚴又陵、孟庸生、柯貞賢。後任江蘇法政學堂監督。《朱公行狀》:“既而蘇州創立法政學堂,聘為監督。士
林仰起清望,歸依甚殷。”按龍沐勳《忍寒序零拾》載永嘉江蓬仙步瀛所記《彊村逸事》雲:“光緒三十四年,攝政王檢庚子奏案,以公之奏摺,感言而不失國體,遂命榮督端方勸公擊山,詔書數頌,卒不受。上著蘇撫聘為江蘇法政學堂監督。以示國家禮賢之至意。”因對初刻“意未盡慊”,根據他續有創穫,重校《夢窗詞》。二十一日,光緒帝崩。 宣統元年己酉(1909),五十三歲。 朝廷詔祖謀赴京就職,引疾未痊,沒有赴任。《朱公行狀》:“宣統紀雲,特詔徽詔,以宿疾未痊,乞假未赴。”《鄭孝胥日記》宣統元年二十二日:“報登十四日上諭:‘前禮部侍郎朱祖謀,前內閣學士陳保琛,前黑龍江巡撫程德全,均著來京,欽此。’此所謂‘特詔徽詔’也。而先生則以‘宿疾未痊,乞假位赴。” 宣統二年庚戌(1910),五十四歲。 清明,孝藏經過何笛帆的騮橋故居。作詞《雨霖鈴·清明過何笛帆騮橋故居》 昏鴉啼澀。近連橋路,暗雨如 。孤雲一逝何處,門巷亂、苔花綦跡。薄暝流飆旋起,漸塵動欹壁。甚燕燕、悽語東鄰,此地無人解吹笛。 天涯酒醒消魂極。但忽忽、地空尊泣。文章枉換羈旅,零落盡、茂陵殘筆。夜壑孤吟,應省今朝、過了寒食。待剪紙、重新招魂,夢斷楓林黑。 初夏,羅掞東從京師來蘇州,拜訪了彊村,祖謀有詞《西河》序雲:“庚戌夏六月,癭庵薄遊吳下,訪予城西廳楓園,話及京寓,乃半塘翁舊廬。”《鄭叔問年譜》:“宣統二年庚戌夏,‘羅掞東自京師來蘇,訪先生及朱古微侍郎,言渠之京寓,即半塘翁四印齋故居,古微於是有《西河》之作。” 秋,彊村先生與趙堯生侍御聚飲,同泛橫塘。《鄭叔問年譜》:“是年,程雪樓曾招趙堯生侍御遊蘇州,與先生及彊村侍郎聚飲。侍御與彊村同泛橫塘,彊村奉先生言,臥舟中,於橋洞見遠山,大似團扇中景,昔人詩詞少及者。” 另孝藏箋註的《東坡樂府》成,繼校《夢窗集》所創的五例而又有所發展,創凡例七條。 宣統三年辛亥(1911),五十五歲。 是年,朝廷設定弼德院,授祖謀為顧問大臣,乞假未赴。《朱公行狀》:“是年,設弼德院,授顧問大臣,乞假未赴。”夏敬觀《忍寒廬零拾》載江蓬仙所記彊村逸事雲:“迨宣統三年奉詔命為顧問大臣 。”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下詔退位。 民國元年壬子(1912),五十六歲。 辛亥革命之後,先生以遺老自居,致力於填詞校刻,不問世事,往來於淞與湖之間。《朱公行狀》:“辛亥國變,不問世事,往來湖凇之間,以遺志終矣。”江蓬仙記彊村逸事雲:“光復之後,蘇人七清公主持法校,浙人電公任軍政府事,皆以衰病力辭。從是退居滬上,易名鬻書,林下優遊,校詞傳世。” 是年,還與友人李宣龔同遊焦崖。據李宣龔《甲子小寒奉題漚尹年丈校詞圖時距焦崖之遊已十有二年矣》。 民國二年癸丑(1913),五十七歲。 北上入京。於詞《綺寮怨·兵後海上遇歌者朱素雲》中“悵恨病辭茂陵”句,《曲玉管·京口秋眺》中“最愛青山,也似北顧倉皇。寄奴鄉。”句。可知是年秋,祖謀已至京城,面對昔日舊景,有感而發。 民國三年甲寅(1914),五十八歲。 重至舊京,袁世凱欲聘為高等顧問,笑而卻之。《朱公行狀》:“乙卯歲,至舊京。袁世凱方為總統。舊禮舊僚,欲羅政而不得。聞其至,急致書聘為高等顧問笑卻之,未與通一字。”然先生當於甲寅秋後一至舊京,至明年五月挽麥孺博間,時已歸上海。故《行狀》中“乙卯歲”應當是“甲寅歲”。 民國四年乙卯(1915),五十九歲。 於上海為鄭叔問刊行《苕雅餘集》,並作序事見《鄭叔問年譜》。 民國五年丙辰(1916),六十歲。 與自海外歸來的
王國維聚於上海。
王國維《彊村校詞圖序》雲:“丙辰春,國維自海外歸,過先生於上海。同時流寓至賢大夫,頗得相從捧手焉。” 中秋,先生還與
況周頤等詞友,相約聽歌,作詞唱和。《蕙風詞》集有“中秋集愚圓,為彊村補祝”《定風波》一首,又有“彊村有聽歌經年之約,詞以堅之。”《滿路花》一首,又有“彊村囑屢聽歌,鯫生竟弗輿。”《塞翁吟》一首,皆此年中作,足以證明二人在滬交遊蹤跡。又《詞林新語》(載唐圭璋《詞話叢編》、張爾田《近代詞人逸事》附錄)有記彊村,蕙風在滬行蹤數條。一條雲:“歸安朱彊村,詞流宗師,方其選三百首宋詞時,輒攜鈔帙過蕙風簃,寒夜啜粥,相與深論。維時風雪甫定,清氣盈宇,曼誦之聲,直充閭巷。”又一條雲:“蕙風有芙蓉癖,濡染彊村微燈雙枕,抵掌劇談,往往中夜。”云云。 民國六年丁巳(1917),六十一歲。 祖謀時居滬上。章梫《題校詞圖》:“丁巳冬月,奉題彊村去前輩校詞圖,兼補壽丙辰六月生日,時同寓上海。”《清代七百名人傳》稱:是年,他校刻唐代宋金元詞總集,別集一百六十八家是年,名曰《彊村叢書》。凡經三次校補印行,初刻問世。 《彊村叢書》的校例,是
朱孝臧之前校《夢窗集》、《東坡樂府》創“五例”、“七例”的發揚光大。 另對於張勳復辟一事,祖謀有詞“問幾度,安排平圃宴”《調仙歌》暗指此事。 民國七年戊午(1918),六十二歲。 祖謀故人鄭叔問殆。遂與葉恭綽,
梁啟超等,致函內爺總長錢幹臣,江蘇省長轉行吳縣知事,將鄭公之任宅,壇墓分別立案保護。據《鄭叔問年譜》所記。 十一月囑羅掞東題校詞圖序,並同遊西湖。 民國八年己未(1919),六十三歲。 時居滬上。清明,游龍華寺。龍華寺在上海市西南十八里,寺外桃花簇擁,為三國吳赤鳥中所建。有詞《六么令·清明龍華寺薄遊》。 紙鳶風過,扶路糖簫熱。江橋酒旗青處,草色裙腰接。撲水紅英萬點,過眼芳菲節。數聲新鴂,鞧千索外,喚起春人羅屟。 不信玄都夢裡,歷盡華鬘劫。百尺無主香臺,斷續殘鍾咽。雞酒招魂幾許,錢紙灰成蝶。照人啼靨。端端正正,卻是桃花舊時月。 民國九年庚申(1920),六十四歲。 民國十年辛酉(1921),六十五歲。 賀仲弟孝威六十壽,特作詞《金縷曲·壽閏生弟六十》“無怪吾衰矣。算阿連、左弧懸到,齊頭甲子。湖海平生輕離合,頗負夜寒姜被。溯別恨、峽流牂水。猶有滄江容一臥,便安排、風雨連床計。秋色在,雁行裡。 篆盤婆律香雲起。待商量、歸心與問,聞思大士。咫尺苕山家何許,茅屋石田而已。且生事、醉鄉料理。四海子由真鍵者,幾滄桑、自笑難兄弟。吾意託,小山桂。”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六十六歲。 是年,曾遊虎丘山。《蕙風詞話》是年有《戚氏》一首題雲:“漚尹為畹華索賦此調,走筆應之。”又注云:“畹華將別去,道人先期作虎山之遊避之。”畹華即梅蘭芳。先生與蕙風皆極賞梅劇,可知是時先生與梅也過從頗密。 是年還拜訪了
李景銘,即石芝居士。有詞《鷓鴣天》題作:“越日重遊,遂訪石芝居士” 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六十七歲。 仲弟孝威病歿,傷心至極。《朱公行狀》:“與諸弟愛最篤。季弟早世,叔弟里居,仲弟孝威亦寓吳,相依為命,前歲病歿,傷之盛,遂益衰。”此“前年”相對於前文“乙丑”而言。 是年,吳昌碩為祖謀畫《彊村校詞圖》,並題詞一闋《減蘭》,詞雲:“金風嫡派。一世詞流甘下拜。餘事丹黃。遠接虞山近半塘。故山浮玉。夢裡消磨文字福。何日歸篷。和爾樵歌一笛風。”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六十八歲。 是時,梅蘭芳在滬,先生與
況周頤、吳昌碩雅集,填詞唱和。按趙尊嶽《蕙風詞史》雲:“畹華(梅蘭芳)去滬,越歲東來,先生(指蕙風)屬吳昌碩為會香南雅集圖,並兩集餘家,一時裙屐並至。圖卷題者四十餘家,畫五幀,則吳昌碩、何詩孫,沈雪廬、汪鷗客作也。彊村每會輒至。”有詞《浣溪沙》題作《和病山,蕙風即席之作》推是時祖謀常有即席聞歌作詞唱和之雅會。 民國十四年乙丑(1925),六十九歲。 春,與陳仁先一同北上天津。《朱公行狀》:是年“謁天津行在,諄諄於典學,生計兩端,忠誠靖獻,僅止於此。”據陳仁先《舊月簃詞》有:“乙丑春三月赴行在所”作《醜奴兒慢》一首,推知大概陳仁先與先生一同北上了。另《鄭孝胥日記》民國十四年閏四月初五記雲:“朱古微來,言行在近況,入觀四次。”初七又記:“暮訪古微。”記即先生自津返滬之時事。又據《日記》所載:是年二月初四,得陳弢庵電促其赴津。孝胥即於初五日離滬,初六日抵津,初七日召見。繼於二月二十日復“乞假赴滬”。遂於二十四日離津,二十六日抵滬。 可見祖謀以三月赴津,閏四月始歸滬。 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七十二歲。 八月與梅泉、病山、伯夔、公渚等至吳淞見海。陳三立有《戊辰八月,梅泉招彊村、病山、伯夔、公渚汝舟至吳淞見海》 民國十八年己巳(1929),七十三歲。 民國十九年庚午(1930),七十四歲。 客居吳門。春,與蒼虯等友人出遊唱詞。據《舊月簃詞》中詞題為《三月廿四日,同彊村、夷叔、?庵、子玉、惕齊及寥志二弟集蘇州怡園·徵招》及黃公渚《徵招》一首,題雲:“庚午三月,薄遊姑蘇,彊村丈招同夷叔,蒼虯、慎先、笠士諸公集顧氏怡園,蒼虯有詞,餘亦繼聲。” 是年,還與天津諸遺老書札往來,談詞唱和。據蒼虯丙子六月為陳弢庵作《聽永齊詞序》雲:“歲庚午,曾壽赴天津行在所,與同丈陳文忠公朝夕相見於直廬者歷三年之久。……須社者,天津流人文士所設立,月再三集,集則拈題限調,寄彊村侍郎滬上,平第甲乙。” 秋,曾回故鄉,但不過十天。有詞《芳草渡》題雲:“還鄉未旬,旋復別去,經碧浪湖作。”於詞中“照落楓臨岸,丹黃對展崖畫。”等句可知其歸鄉的時節為秋季。 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七十五歲。 十一月廿二日先生卒於上海。據《朱公行狀》雲:“辛未年十一月廿二日卒於上海寄廬,距生咸豐丁巳七月廿一日,享年七十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