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
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閒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定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就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卻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
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第二件
范仲淹曾給別人寫墓誌銘。當他寫完封好,正準備寄走時,忽然想起說:『不能不讓尹師魯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誌銘交給尹師魯過目。師魯看後說:『你的文章當前影響很大,後代人將會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據,所以下筆不能不謹慎啊。如今你把轉運史寫成部刺史,把知州寫成
太守等漢代官名,的確是夠清雅的了,但是當今已經沒有這些官名了,後代必將因此產生疑惑,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們爭論不休的原因啊。』
范仲淹用手按著小桌子說:『幸虧請你過目,不然,我差一點就失誤了。』(《宋人佚事彙編》) 第三件 據
陸游《老學庵筆記》載:“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8],時人謂之范履霜。” 第四件 斷齏(jī)劃粥:在
范仲淹小時候生活十分清貧,父親很早就過世,母親因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改嫁。
范仲淹只好到廟裡去學習。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後便劃成四塊,早晚就著醃菜各吃兩塊,苦讀成才。後衍生成一成語為:斷齏劃粥 徐州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岳陽樓記》中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這句話不知勉勵了多少為官者或知識分子。而作者——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也因此被人們所熟知。翻開所有的文學書籍,都無一例外寫著:“
范仲淹,江蘇吳縣人”,也就是江蘇蘇州人。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歷史秘密:作為“蘇州人”的
范仲淹,卻生於徐州,死於徐州。這一獨特空間的“生死結”,多少透露了一種人生宿命。文史學者田秉鍔先生說,一個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地,因為這一切都是上一輩的生活際遇造成的。據說,
范仲淹的老家其實並不在蘇州,而是河北幽州。 “在五代的時候,天下大亂,幽州更亂,這時
范仲淹的高祖父(五世祖)叫範隋,唐朝末年的時候,他是做幽州梁相縣的主簿(副縣級),那時候為了逃避戰亂跑到了浙江(那時候的浙江叫兩浙,實際上是現在的蘇南和浙北),於是在蘇州安了家。” 範隋在蘇州安家之後,其後代便一直在蘇州生活著。直到五代即將結束時,
趙匡胤“陳橋兵變”以後,一家人仍在蘇州。當時大宋王朝在北方建立的時候,南方還存在著好多分裂政權,比如說南漢,比如說吳越國,還有南唐,淮河以南還有好多國家,
趙匡胤就有一個任務,統一中國。 當時,吳越國的國王叫
錢俶。
范仲淹的祖輩在吳越國擔任重要官職。田秉鍔先生說:“
范仲淹的曾祖父叫範夢靈,當時做吳越國的糧料判官,就是管糧油的官職,他的祖父叫範贊,是吳越國的秘書監的一個小官,替吳越國王來掌管圖籍,掌管檔案,
范仲淹的父親叫範墉,範墉年輕時,也在吳越國
錢俶手下做文字官。 由於南方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聰明的吳越國國王
錢俶決定投靠
趙匡胤。田秉鍔先生說:“他知道統一是國家大事,而且吳越國作為一個小國家,在戰爭上如果跟宋國打的話,他打不過他,於是他就積極投靠
趙匡胤,就表示‘我願意稱臣納貢,我願意不作國王。’這樣,
趙匡胤就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南唐,打南唐的時候,吳越國抄了南唐的後路,才造成了南唐李後主被俘。” 不過,當時投降宋朝並不是容易的事,是有條件的。宋朝當時政策很苛刻,最後,吳越國國王
錢俶帶著他的所有後宮妃子、王族、臣民,帶著傾國的財寶,乘著大船順著過去的泗水,就是現在的大運河,到了大宋國都開封。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興國3年,公元978年。 此時,
范仲淹的父親範墉也帶著全家老小,跟隨吳越王
錢俶來到了開封。田秉鍔先生說:“我估計那時候範墉的年紀不是太大,所以
范仲淹的祖墳,高祖、曾祖、祖父的墳塋都在蘇州的天平山下,他父親就跟著吳越王到了汴京。歸順大宋王朝以後,吳越王
錢俶被封為淮海國國王,又改封為鄧王,後來就是在端貢元年(公元988年),吳越王去世。這時吳越王帶的所有人馬就被宋王朝重新分配工作,
范仲淹的父親就被分配到武寧軍節度使下做掌書記。武寧軍住的司令部就在徐州,節度使以管軍為主。他是職位相當於秘書長,於是,
范仲淹的父親就在徐州安家了。” 隨後,
范仲淹的兩個哥哥先後在徐州出生。公元989年8月2號,
范仲淹出生了。此時距離其父範墉來徐州已經有11年了。 然而命運的變化總是不可預測,就在
范仲淹兩歲那年,父親範墉去世。幼小的
范仲淹只好跟隨家人回到了蘇州老家。田秉鍔先生說:“這時候他的母親、哥哥就帶著他,護送著父親的靈柩坐船重回蘇州,安葬在蘇州天平山下的範氏陵園裡。父親已經去世了,等於是全家斷了生路,他母親沒有辦法,就改嫁給一個朱姓軍官,這個朱姓軍官當時做平江推官,平江就是現在的蘇州,是州里的副職,改嫁朱文翰以後,
范仲淹就隨母到了朱家。” 隨母親來到朱家的
范仲淹,此時已改姓朱,取名叫朱說(月)。幾年後,在蘇州作官的後父朱文翰辭官回到了山東長山縣老家。
范仲淹也跟著後父到了山東。 田秉鍔先生說:“可以說,
范仲淹從兩三歲開始,就隨母到了朱家,在朱家過了童年、
少年,讀書、識字應該都是後父把他培養起來的,後來到了20多歲以後,
范仲淹中了進士,有功名了,這時候就迎母親回到范家,又過幾年,他才恢復了範姓,名字叫
范仲淹。”隨後,恢復了姓氏的
范仲淹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他曾經作過知州、作過經略副使,防守邊關,抵抗住了西夏人的大舉進攻。田秉鍔先生說:“當時宋代有一個制度,重文輕武,因為自從
趙匡胤陳橋兵變以後,叛將沒有了,但是軍隊的首腦,真正能打仗的軍官也不多了,所以,兩宋時代武備特別疲弱,經常受侵略,所以他經常派文官做監軍,
范仲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邊疆。” 除此之外,
范仲淹還是一位傑出的改革家和清廉的官員。田秉鍔先生說:“當時宋朝政治上開始腐敗,官僚機構的運作開始不靈,
范仲淹最早提出改革的口號,向皇帝提出10大建議,包括:減輕賦稅、廉潔吏治、加強武備、加強軍隊建設、加強法制等共10條。當時他做副宰相,負責懲辦貪官汙吏,當時有一句話就說,‘只要
范仲淹拿大筆一勾,一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因為他對貪官只要勾了,就查,一查就抓,一抓就判,那麼這個家庭就要痛哭流涕,但
范仲淹說:‘我寧可大筆一揮,讓一個家庭痛哭流涕,我不能讓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 (注:路,是當時宋朝的一個建制,若干個縣可以組成一個路) 正因為他雷厲風行的反貪汙,反腐敗,遭到了保守派的竭力攻擊,因此只幹了不到3年副宰相,便被貶職做了知州。而那篇大家耳熟能詳的《岳陽樓記》就是被貶職時寫出來的。很多人都到岳陽樓去過,很多人都寫過岳陽樓記,
范仲淹怎麼寫的呢?他就抓住了由岳陽樓記一個悲、一個喜,比如說“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那時候你感到很悲涼;第二個就是“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就很喜,他抓住悲、喜兩個字,不是景物讓我們喜,是天下事讓我們憂,讓我們喜。最後他就歸結到一點,就是“進也憂,退也憂”。什麼時候才能快樂呢?他就得出一個結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實際上就在封建時代給所有的封建士大夫提出一個憂樂標準,也就是給我們當前說的“為天下老百姓而憂愁,為人民的幸福而歡樂。”所以這句話已經1000多年了,已經成為勉勵每一個知識分子的座右銘和格言。 晚年的
范仲淹仍然處在貶官的命運裡沒有改變。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
范仲淹64歲時,由於身體多病,他決定辭去山東青州知州職務,到穎州(安徽阜陽)任職。得到皇帝的准許後,這一年春暖花開的時候,
范仲淹從青州出發到穎州阜陽赴任。途經他的生身之地徐州時,病情加重,只好停下來就地養病。沒想到這一病,卻再也沒有起來。田秉鍔先生說:“這時候徐州的知州是孫娩,也是
范仲淹的好朋友,他來了以後又病重了,又是好朋友,就在這住下來了。這時
范仲淹很有組織原則,臥在床上就給朝廷寫了一封信,就說‘我病重了,讓我暫時在徐州調養一段時間。’皇帝知道後,特別降旨,派御醫帶著好藥,到徐州為他診病,但是,
范仲淹終於積勞成疾病逝在徐州。這時,他的家人才把他成殮以後運到河南安葬,所以,現在
范仲淹的墓還在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