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貢獻
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於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 其中代表作品為《述行賦》。 據
蔡邕自序,《述行賦》作於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秋。當時宦官擅權,朝政腐敗, 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而昏庸的桓帝聽中常侍徐璜說
蔡邕善鼓琴,於是敕陳留
太守將其送到京城。
蔡邕行至洛陽附近的偃師縣,即稱病不前。因 心憤此事,遂託所過,述而成賦.此賦一開始即以上路時的秋雨連綿、積滯成災,即景生情,抒發 鬱抑而憤思 的內心情感。 玄雲黯以凝結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敗而無軌兮,途濘溺而難遵 ,於彤雲密雨、路途泥濘的描寫中,隱寓社會黑暗、世道艱難以及濃烈的憂思。 接下去透過京畿所見所聞所感:皇家赫而天居兮,萬方徂而星集。貴寵煽以彌熾兮,僉(皆)守利而不戢(止)。前車覆而未遠兮,後乘趨而競入。窮變巧於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溼;消嘉穀於禽獸兮,下糠秕而無粒。弘寬裕於便辟(諂媚奸人),糾(查辦)忠諫其駸急。……周道鞠(盡)為茂草兮,哀正路之日淴(沒)。 將統治者的窮奢極侈與人民百姓的極端貧苦,奸佞之徒的受到縱容與忠貞志士的橫遭迫害進行比照,不僅強烈抨擊了腐敗政治,而且抒發了整個王朝陷入窮途末日的悲憤之慨。最後表示既然 無亮採以匡世兮,亦何為乎此畿· 故決心 爰結蹤而回軌兮,復邦族以自綏。 儘管未免消極,但拒不為垂死王朝作點綴,也真切顯現了作者的反抗和血性。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
蔡邕小賦的題材多樣,他甚至用以表現男女情愛,風格大膽而直率。《青衣賦》就是相當感人的好作品。在這篇言情小賦中,他真實地坦露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的美女的愛情:愛她的姿容: 盻倩俶麗,皓齒娥眉 ;愛她的勤快: 精惠小心,趨事如飛 ;愛她的能幹: 中饋裁割,莫能雙追 ;愛她賢淑: 關睢之潔,不陷邪非 ;熱情地讚揚她: 察其所履,世之鮮希 ;為她的社會地位不平而惋嘆:金生砂礫,珠出蚌泥。嘆茲窈窕,散在卑微 ;同時也為由於門第相隔而不能結合深感痛楚: 寒雪繽紛,充庭盈階。兼裳累鎮,輾轉倒頹。昒昕(曉明)將曙,雞鳴相催。飾駕趨嚴,將舍爾乖。蒙冒蒙冒,思不可排! 感情是真摯的,表現了人情與封建禮法的矛盾撞擊。 如此題材的作品在漢賦中可謂驚世駭俗,絕無僅見,甚至招來衛道士的譴責,如當時的張超就寫了一篇《誚青衣賦》,譏其 文則可佳,志卑意微 ,因此愈顯難能可貴。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