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代

思想精神

構成謝枋得思想和精神境界主要由三個方面內容構成,一是愛國主義思想,這一思想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的主色調,也是最為後人敬仰的。第二,程朱理學對他的影響。第三,道教思想對他的影響。 愛國主義思想 分析謝枋得愛國主義思想,我們離不開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們的道德認知水平,離不開中國文化傳統。筆者認為謝枋得愛國主義精神是高尚的,是有傳承意義的。謝枋得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在:他對人民的關懷,對故鄉山河和親人的眷戀,對中華文化的維護和認同,這可說是謝枋得愛國思想的核心,並使他的愛國思想遠超出了單純抗元鬥爭的範圍。祖國,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除了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政權之外,還指生養哺育人們的山川大地和人民群眾,當然也包括故鄉和親人師友,包括儒家文化。正是對這一切的熱愛,才使謝枋得強烈憎恨南宋的貪官汙吏和蒙古貴族壓迫者。 謝枋得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愛國志士,這決不是偶然的。謝枋得生活在宋、元之際社會動亂的時代。他出身書香門第,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他的愛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父親謝應誘曾任潯州籤判,為人正直;母親桂氏也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經常受到父母有關忠義愛國的教育。這就是為什麼謝枋得在被押赴大都時還高唱“萬古綱常擔上肩,脊樑鐵硬對皇天。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充分表達了他那威武不屈的民族骨氣和貧賤不移的高尚志向。 當然,對謝枋得愛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更大的還是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謝枋得自幼博覽群書,熟讀四書五經,謝枋得非常熟悉祖國的歷史,並常以歷史上的愛國志士為榜樣。他特別敬仰辛棄疾,一則他也是詩人,也是愛國者,情趣相近,志向相同;二則,謝枋得辛棄疾均屬同朝,辛棄疾長期在鉛山定居,有親切感。1271年,當元軍長期圍攻襄、樊,南宋國運垂危之秋,謝疊山曾與同志十七人在鉛山金相寺集會祭奠辛棄疾,盛讚了他“英雄之才,忠義之心,剛大之氣”,表示要將他的言行錄於書史, 由於歷史認識的侷限性,謝枋得的愛國往往又是和忠君聯絡在一起,在分析謝枋得忠君思想時,我們必須採取一分為二的態度,謝枋得“從道不從君”,當皇帝代表民族和國家利益時,他才報以無限忠誠。當皇帝的旨義與謝枋得恪守的思想不一致時,他也不會無條件服從皇帝的命令。如他在參加進士考試時受抑,他不從還鄉,可見他對皇帝存在一定的不滿情緒。特別是1276年從大都寄來太皇太后謝氏命令南宋各地臣民降元的招書時,謝枋得並不服從。後來他談到這件事時說:“君臣以義合者也,合則就,不合則去。”可見,謝枋得對皇帝並非只是無原則的愚忠。 程朱理學對其影響 謝枋得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本人又是南宋大臣。自幼熟讀儒家經典,一生恪守封建道德,謝枋得誓不化元,從思想根源來說,一是為了捍衛中華傳統文化,元朝初期斯文遭踐踏,文壇蕭條,儒生被欺凌,儒道被遺棄。同時元朝把人分為四等,漢人和南宋遺民地位最低,謝枋得反抗的是元朝的民族壓迫,反對的是元朝對中華文化的破壞。二是程朱理學對其產生的深刻影響。中國長期的封建專制皇權的建立,文化道德上的專制主義必然是皇權所要求的。漢代的《禮記》以“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來強調皇權和父權,董仲舒概括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構成了2000多年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最核心的內容。宋朝,在河南洛陽學者程顥、程頤兩兄弟和南宋婺源人朱熹,又把封建倫理道德理論推到了頂點,把傳統的綱常學說加以理論化、通俗化,並把“三綱五常”當作社會最高道德標準。南宋後期,朱熹所提出的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尊為正統,長期居於統治地位。謝枋得深受朱熹的理學思想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他在《與參政魏容齋書》中說:“忠臣不化二君,烈女不事二夫,此天地常道也,……此某書中第一義也”。 道教思想對其影響 謝枋得信奉道教,這和南宋的歷史環境有關,國破家亡的慘痛,使他對現實社會十分厭倦,逐漸滋生出世入仙的思想。道教的理想就是,世上沒有戰爭,沒有災荒,人人安居樂業,信徒們希望透過修煉得道成仙。這種道教思想符合當時謝枋得的心理需要,謝枋得對功名利祿一向看得很淡,他不與豪門接近,生活儉樸,這與道教提倡的“清靜無為”,非常接近。 謝枋得在青年時期就精通《易經》,中年時期又信奉道教,在晚年所交的人物中,多半是道與卜方面的朋友,也有一些書畫及文友,在他的文集中有不少和他們往返的文字之作。如《賀蔡芳原判鎮為道士啟》雲:“滿目氛埃,儒術不勝其拘賤;遊神清靜,道家尚可逍遙”。四十三歲以後開始學道家的“辟穀養氣”之學。“辟穀養氣”,這種養生術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流行,要“養氣”,首先必須保持情緒的和諧安定和心理的平衡,也就是平日要心平氣飄安靜養神,“樂天知命”。其次,還必須保持人體內的清新潔靜。而穀物、葷牲等都會破壞“氣”的清新潔靜,所以要除欲、禁食。禁食,也叫“辟穀”或“絕粒”。據道教的說法,神仙就是“飲風吸露”,不食人間五穀的。 謝枋得為了練習“辟穀養氣”,實行節衣縮食。從此,他不再服用絲綿衣被,常穿麻布服裝。平時,他不吃或少吃葷牲,經常是隻食少量蔬果。 他在流亡期間,曾遍訪武夷山、龍虎山等道教聖地,還號稱“依齋易卦”,為人卜課算命,幾乎成了遊方道士。在《宋史列傳》中有關此事的記載雲:“賣卜建陽市中,有來卜者,惟取米履而已。委以錢,悉謝不取。其後人稍稍識之,多延至其家,使為子弟論學”。他在《與菊圃陳尚書札》中寫道:“某少日酷信書,謂患難夷狄,皆可行道,辟世者小丈夫也。……今而知辟世者非小丈夫也。日讀道家書頗有益,不敢號於人曰”。
謝枋得(1226~1289年):南宋進士,江西信州弋陽人,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淹貫百家,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國,作品收錄在《疊山集》。
    

謝枋得 全部相關詩詞

  
76
謝枋得(1226~1289年):南宋進士,江西信州弋陽人,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淹貫百家,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國,作品收錄在《疊山集》。
    

謝枋得 全部相關詩詞

  
76
Copyright © 2020 最全詩詞網 - zqshici.com